5月初,随着天气转暖,“三沟一河”沿岸绿化基本完成,道路、桥梁开始起架纵贯,生态河道雏形初现。
自2010年起,哈尔滨市开始对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阿什河进行综合治理,结束了每年近30万吨污水直排松花江的历史。今年,内河治理进入发展新阶段,内河被植入了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基因”。
繁殖微生物维持水系生态
近日,随着马家沟河道治理全部完成、何家沟河道治理95%的工程量结束、信义沟开始进行9公里的河道建设,“三沟”河道生态系统开始人工恢复,最终成为“生态性河道”。
“生态性河道”什么样?据“三沟一河”指挥部工程部副部长、哈尔滨市内河办主任邵兵介绍,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很大程度上缘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繁殖,治理后的河道没有任何封闭性的硬护器,摒弃了原有的混凝土砌石,河底也不再铺装水泥板,这样有利于水质净化,水生植物可以自由生长,还有利于地下水循环及防止周边土壤的水土流失,维持了原有水系的一种自然生存形态。
种树、种草、引水这些办法,最初是为了强制性恢复河道的功能,此后,河道将逐渐进入一种自然常态化的驯化阶段。
“就像人生了病,先做手术、打点滴,通过医疗手段修复病灶。此后病人的长期身体和体力恢复,还要靠自身来完成”,邵兵形容说。
何家沟全长32公里,全线除了在清河湾区域的一段3公里狭窄河道区域内采用了混凝土硬护器方式,其余均是直接裸露河底泥的软质河道,没有任何铺装。马家沟全长34.7公里,除了1996年改造初期城区段采用了硬护器外,2010年至今治理的郊区段17.1公里全是生态性软质河道。
选择护岸草采纳市民建议
内河驳岸不用任何护器,用草来护岸。“三沟一河”指挥部先是大量采用了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是去年在何家沟沿岸试种过的一种草,扎根深、耐旱。因为驳岸常年暴露在水外,在日光直射之下,所以耐旱品种是首选。
内河整治还吸纳了许多市民建议。不久前,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给指挥部转来《关于哈尔滨绿化地被植物的建议》,其中提到“萎菱草”特别适合种植在河道沿岸。指挥部决定在部分区段试种,如果成功,“萎菱草”也将成为护岸草的一种。
“三沟一河”部分河道内修建了溢流坝。马家沟郊区段落差24米,何家沟从上游到下游落差69米,如果不修溢流坝水很快会流走。修坝之后,一方面延缓了水的下泄速度,另一方面通过坝的过渡对水质的净化也带来益处,“就像一般净水厂都会向水中‘曝气’促进含氧量增加一样,修溢流坝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有利于水中的微生物生长”,邵兵分析说。
防洪不怕百年一遇大洪水
原本,内河沿线是没有路的。通过治理,“三沟一河”沿线都将形成一条贯通道路,贯通道路相对封闭管理还集通行、观览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这种道路的学名是“游览休闲景观漫行步道”。
修路之前,马家沟、河家沟沿岸绿化已经“先行”,绿化早已给道路预留了空间。但这种贯通式道路需要玩“穿越”。在文学作品中充满浪漫玄幻元素的“穿越”,在修路时却是另一种滋味。内河沿岸地形极其复杂,修路需要穿越的有铁路、市政桥梁、涵洞,有的地段还要与周边道路贯通。仅马家沟郊区段“穿越”的铁路就有3处。
本月,何家沟道里段的贯通路已雏形初现,这条路穿越了京哈铁路、顾新桥、爱德蒙顿路、顾乡大街、安阳路、康安桥全长近5公里。同时,何家沟沿线32公里的简易贯通道路近日也基本贯通。
贯通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每一处都要“因地制宜”。据“三沟一河”指挥部工程部部长、市建委副主任郭立杰介绍,穿越铁路时,路面较低,受地下水影响较大,就要选择抗水性材料。在人流密集及游览性强的地域,路面采用彩色步道板;交通功能为主的就需要按市政道路功能修成黑色步道板;一些有原生态特色要求的路面,索性就修成原始的沙石路面。
“三沟一河”经过河道整治,今年4月已经达到了防洪标准。其中顾乡堤与群力堤合围区域内的松花江回水段,达到了抵御百年一遇大洪水的标准;何家沟、马家沟城区段,达到了“50年一遇”标准;马家沟效区农田段,达到了“20年一遇”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