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建成由部、流域、省级及市四级共计250多个水环境监测中心组成的全国水环境监测体制,各级监测机构都已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全国水质监测网络由2600多个水质监测站组成,定期监测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直接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服务。
我国的水质监测体系
地下水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化学成分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地下水动态常有昼夜的、季节的及多年的周期性变化。地下水动态受自然因素(气候、水文、潮汐、地质、天体、星球引力等)及人为因素(排水、灌溉、水库及渠道渗水、人工回灌等)影响。不同类型地下水,由于影响因素不同,其动态也不同。如潜水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常比承压水显著,受降水补给与受地表水补给的潜水动态也不相同等。
地下水动态观测,就是对一个地区的地下水动态要素(如水位、水温、泉水流量、自流井涌水量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泉、井、孔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进行观测、记录和资料整理的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经常性的观测和专门性的观测。后者是指某一段时间或为某一特殊目的而专门组织的观测,例如汛期对河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的专门观测等。
水利部门水文系统自50年代中期起在水文站网的基础上,开展了天然水化学检测,70年代初了增加水污染监测项目,80年代至今已发展到能对各类型水体、水生生物和底质等水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并拥有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的优势。目前已建成由部、流域、省级及市四级共计250多个水环境监测中心组成的全国水环境监测体制,各级监测机构都已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全国水质监测网络由2600多个水质监测站组成,定期监测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直接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服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赋予水利部门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职责,1997年,在全国七大流域主要水系的省界水体共设置了329个监测站点,定期测报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目前水利部门已基本系统掌握了七大流域水系、浙闽台河流、内陆河湖和藏南滇西河流地表水、地下水及省界水体水质基本状况。
自1989年起,水利部在采用质量控制、量值溯源条件下的全国各级水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系统水质监测成果,定期发布了《全国主要江河重点河段水质通报》、《省界水体水环境质量通报》和《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旬报》,参与编制《中国水资源公报》(水质部分)和《中国水资源质量年报》,同时,每年为《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提供各主要水系水质监测评价结果。